星期三, 五月 12, 2010
浪漫的靈魂&鋼琴詩人-蕭邦200歲
蕭邦 (Fryderyk Chopin, 1810-1849)
-1810年3月1日出生於華沙近郊塞拉佐瓦•渥拉(Zelazowa
Wola)
-父親是法國人,母親是波蘭人,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妹妹
-個性寡言,不輕易談論私事,善於社交,但和人群保持距離;
身體自小孱弱,常生病,但容貌和儀態優雅;對自己的音樂極為謙卑,音樂是他最私密的表達方式
-4歲開始由母親帶領學鋼琴,6歲跟著父親的朋友瑞夫尼上鋼琴課
-8歲創作「G小調波蘭舞曲」,第一部印刷作品問世;同年在一些愛國貴族所舉辦的音樂會公演之後,從此在波蘭國內聲名大噪。15歲的一場公演使蕭邦的名字首度登上波蘭以外的報紙
-1830年,20歲離開祖國,前往法國巴黎進修
-1836年,26歲與大他六歲的法國女性小說家喬治•桑(George
Sand)相戀,隨後到西班牙的馬約卡島渡假養病,1847年分手,兩人一起生活的日子裡,作出「雨滴」前奏曲及「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」
-之後回到巴黎演奏、作曲、教琴,1848年1849年到倫敦表演,筋疲力盡
-1849年10月17日病逝於巴黎,遺體埋葬在巴黎,心臟依其遺願送回華沙
-「(蕭邦的)音樂為革命主義的呈現」∼波蘭歷史學家亞當•查莫斯基
-「蕭邦並非活在人間的國度裡,而是活在詩意的夢境中」∼德國詩人海涅
-受到蕭邦影響的作曲家:德布西、史克里亞賓、拉赫曼尼諾夫、布拉姆斯、華格納、
柴可夫斯基、普羅高菲夫
蕭邦的作品七十四,名為「波蘭歌曲集」,全集共有十七首,也是他唯一出版的藝術歌曲,但是在他過世後才出版。在他所有的作品中,這套歌曲最少為人所 知,李斯特曾經將其中六首改寫成鋼琴獨奏曲。在這十七首歌曲中,有十首是採用跟蕭邦一樣,流亡在巴黎的波蘭詩人米茨凱維奇(Adam Mickiewicz)的詩作,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是蕭邦到巴黎以後的作品,創作時間大約是1829到1847年間。在此,葛林格斯採用了大提琴來演奏這 些旋律,當然調性是移動過的。用大提琴來演奏歌曲,近年來逐漸成為國際間大提琴家最愛嘗試的詮釋風格。葛林格斯這次為了蕭邦誕辰兩百週年所推出的這份錄 音,改編收錄的這六首藝術歌曲,的確可謂別出心裁。
至於作品三的序奏,其實原曲有「序奏」和「華麗的波蘭舞曲」兩段,兩曲的創作時間不同,波蘭舞曲先完 成,是1829年的作品,「序奏」則在隔年才加上去,題獻給當時優秀的大提琴家莫克(Joseph Merk),葛林格斯專輯中僅演奏較早晚完成的「序奏」曲段。此曲是由於蕭邦在1829年造訪拉齊威爾王子(Prince Radziwill)的家而開始的,他是當時波茲南地方的總督,由於王子自己也愛作曲和拉奏大提琴,所以蕭邦為他寫了這首作品,此曲的鋼琴部份非常難,這 是蕭邦為王子的女兒所寫,顯然這位貴族之後的鋼琴技巧相當好,蕭邦後來也擔任她的老師。
同樣是為大提琴原創的「大二重奏協奏曲」,是三年後完成的作品,這次則是為法國大提琴家法蘭修姆(Auguste-Joseph Franchomme)所譜寫。此曲其實不能說完全是由蕭邦完成的,因為蕭邦只寫了鋼琴部和全曲的大綱,至於大提琴部,則由法蘭修姆去發揮。而且此曲的主 題也不是蕭邦的原創,這是另一位作曲家梅耶貝爾(Giacomo Meyerbeer)為歌劇「魔王羅伯特」(Robert le diable)所寫的旋律。因此,此曲日後出版是掛上蕭邦和法蘭修姆之名。日後蕭邦也為法蘭修姆寫了他著名的大提琴奏鳴曲,兩人更因此結為終生的好友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cdfile.php?item=0020139533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