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今年是韓德爾逝世250年(1685~1759)、海頓逝世200年(1732~1809)、孟德爾頌出生200年(1809~1847),全球各地紀念音樂會不斷,新錄音、原本絕版的錄音也紛紛湧出,讓三位今世威名不若在世當年的大師,重新成為焦點,擁有應有的地位。

孟德爾頌常被認為一生無煩惱,音樂才如此優雅。圖為畫家柴爾德所繪畫像。
圖/取自網路

王文興經典作品「家變」中,這麼描述主角范曄對孟德爾頌的喜愛:

「(他)尤其喜歡聽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。聽他的第二樂章,幽美憂抑的慢走調。他常常記得那流麗如歌的樂句。常覺得像一散蓮花一樣的美好。他這一那便暗 默著這一段的樂句,…細聽著繚嫋的梵啞玲(編按:小提琴)聲,見到一朵雪白的池蓮花漸漸漂起,漂起嘍,白蓮花的每一瓣花瓣片都能夠透得清清落落。」

「家變」中,孟德爾頌顯然慰藉了敏感多愁的范曄,然而在樂壇評價中,孟德爾頌常被認為人生太幸福,以致作品都很優雅愉悅,卻深度不夠。連在孟德爾頌出生200年新出該曲錄音的慕特,都坦承過去覺得孟德爾頌不夠豐富。

在今年分別逝世200、250周年的海頓、韓德爾,也像孟德爾頌般,在世雖享盡尊榮,今日地位與能見度卻不如當年同儕。

巴赫、韓德爾 威望弔詭消長

韓德爾與巴赫同為巴洛克時期巨匠,但如今地位不如巴赫耀眼。
圖/取自網路

以韓德爾來說,雖與同年出生的巴赫同列巴洛克大師,實際受的注目卻遜於巴赫,在台尤然。然而他在世時,威望其實遠勝巴赫。樂評賴家鑫指出,這多少與歷史的弔詭有關。

賴家鑫指出,巴赫一生都在德國,以德國新教音樂、歌詠為源,致力於複音音樂的各種可能,可說是在框架內集大成,在世時常被嫌冷僻。

韓德爾則走國際路線,不但旅居各地,後來更入籍英國,作品也因此結合英國民歌、聖詠風格,音樂線條簡單、觸動人心,深受英國宮廷青睞。

兩人過世後,命運卻有變化。被遺忘百年的巴赫,在孟德爾頌成立巴赫協會等大力推廣下,重獲世人注意;音樂家名醫史懷哲20世紀初的巨作「巴赫」及親自演奏推崇,更讓巴赫神聖化。

到了日治時的台灣,由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力仿德國,從德譯來的音樂史自然偏重巴赫,日本又自創巴赫「音樂之父」名號,巴赫從此成台灣顯學。

費亞松高唱 韓德爾又紅了

男高音費亞松一改過去唱義大利歌劇,與古樂團合作高唱韓德爾,紀念大師逝世250周年。
圖/環球提供

相對於巴赫,韓德爾雖在英坐穩王座,作品卻非曲曲受全球重視。除了彌賽亞、水上音樂等名作,大量歌劇都被淡忘,直到1970年代西方興起仿古風格、原樣演奏後,才重現舞台。

台灣弦樂團首席譚正指出,霍格伍德、哈農庫特等人亟力挖掘古樂,哈農庫特更對韓德爾作系統性研究,重現諸多作品,韓德爾將神劇歌劇化的創舉,乃能盡現。

尤其今年逢韓德爾逝世250年,各唱片公司爭相推專輯,男高音費亞松也在義大利歌劇外,首次與古樂樂團合作高唱韓德爾,試圖帶起新風格,韓德爾總算更被世人全面認識。

傅聰70歲後 更懂海頓內涵

鋼琴家傅聰說「70歲後,我更愛海頓」,他將於10月來台舉行全場海頓獨奏會。
圖/新象提供

在世時榮華非常,被莫札特尊稱「爸爸」的海頓,也飽嘗身後坎坷。

身為「交響樂之父」、「弦樂四重奏之父」,海頓作品最大的困境,就是被後代樂壇評為「太簡單」。雖然作品極多,但不管是104首交響曲或58首鋼琴奏鳴 曲,都不常獲音樂界共鳴演出,錄音版本亦然:當貝多芬、馬勒等交響曲錄音層出不窮,海頓全套錄音卻僅有杜拉第指揮匈牙利愛樂。

然而,海頓的簡單並非一成不變。賴家鑫指出,海頓的早期交響曲較單純、配器少,沒有巨大複雜的聲響,正是樂團必練曲目,因為「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出包」,不像龐大交響曲可隱埋小小失誤。

晚年的海頓,作品更變嚴肅龐大,「尤其是慢板樂章,深富靈魂」,名指揮福特萬格勒也曾高度讚揚。

鋼琴家傅聰也宣稱「70歲後,我更愛海頓」,將於10月來台舉行全場海頓曲目獨奏會。這位歷經風霜的鋼琴詩人感嘆,70歲後,他更懂海頓音樂之美,「音樂家中恐怕沒人比海頓更懂得幽默」,海頓的層次顯然又將被拓深。

再接觸孟德爾頌 慕特崇拜

回到孟德爾頌。這位挖掘先人經典、提攜後進無數的音樂家,雖常被形容為「生活優渥、一生無苦難」,彷彿公子哥兒,其實從小就飽讀文哲書籍,也才能16歲就 以「浮士德」為靈感,寫出經典降E大調八重奏,17歲以莎翁名作為源寫出仲夏夜之夢,弦樂四重奏更開頭就問「生命是什麼」,足見小腦袋思緒百轉。

曾「低估」孟德爾頌的慕特,就在新版錄音自承重新接觸孟德爾頌後,才發現他的多面向,乃至為他熱狂:「他的音樂帶來一切你所渴望:美感、強烈的感情、純潔的藝術、希望,真是天才之作!」姚阿幸更早看出孟德爾頌的珍貴: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,最有內涵的是孟德爾頌」。

真金不怕火鍊,史上大師不論生前死後,多的是幾番折騰才重回聲名,韓德爾、海頓、孟德爾頌的未來,顯然還長。只要作品還在,你我還在傾聽,大師終將一遍遍展現不同光采。

最幽默的海頓 故事最多

海頓貴為「交響樂之父」,豈料作品被後人認為太簡單,還好還是有名家識貨青睞。
圖/取自網路

韓德爾、海頓、孟德爾頌都有不少軼事,其中又以傅聰稱為「音樂家中最幽默的」海頓,故事最多。

海頓名作「驚愕」(Surprise)交響曲人人皆知,一般耳熟能詳的傳聞是,海頓一回赴英,眼見許多紳士名媛自稱熱愛音樂,但音樂會開始不久便打起瞌睡,決心嚇嚇這些自以為是的上流人士,於是寫了「驚愕」,在第二樂章突然爆發強音和弦,果然驚醒大家,非常「驚愕」。

這個故事深植人心,不過根據傳記作家格瑞辛格所載,他曾詢問晚年的海頓是否真的要嚇觀眾,海頓否認了:「我是想讓觀眾感到『驚喜』」。海頓還說,當時觀眾並非如傳言般嚇得跌下椅子,而是歡呼安可,可見大家確實覺得「驚喜」而非驚愕。畢竟,英文字都是surprise。

許多人不知的是,今日德國國歌乃是海頓的曲。

海頓旅英時,聽到英國國歌「天佑吾皇」,深受感動,也想寫曲獻給奧地利皇帝法蘭西斯二世,回國後便參考民謠,寫出「天佑吾皇法蘭西斯」。往後王族雖幾經流 替,歌詞一變再變,曲則都保留。1922年,德國威瑪政權將該曲選為國歌,1991年兩德統一後,刪掉不妥歌詞後,即成德國國歌,果然是好曲流千世。





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8/5161400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右翼天使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